初冬时节,记者沿着村道从隆阳区水寨乡新路村集镇向大石房村民小组养牛大户万顺柱家走去。虽然这个季节的水寨已有寒意,但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层层叠叠的绿。尤其是路两旁的地里,一人多高形似甘蔗的植物长得郁郁葱葱。新路村党总支书记马义聪告诉记者,这是村民种的黄竹草,是喂牛的饲料。近几年来,随着新路村养牛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循环农业的发展。“牛粪可以做饲草肥料,长出的饲草又可以喂牛,这样一来,节约了成本,还减少了环境污染。”马义聪道。
大石房村地势较低,而且三面环山,每到雨季,整个村子时常受到山洪泥石流灾害威胁。2013年,大石房村实行整村易地扶贫搬迁,按照政策,原先的住房改造成生产性用房就可以不用拆除,于是,大部分村民把旧房屋改造后用来养牛养猪。
走进万顺柱家,院场里堆满了青饲草,由住房改造而成的牛圈里养着大大小小10余头牛,七八头猪。万顺柱说,现在他养的不算多,最多的时候,他养过30多头牛,20余头猪。万顺柱养牛已有20多年,不过,以前养牛是为了犁地,吃的很少。现在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健康理念的转变,以及政策的扶持,肉牛产业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头脑灵活、勤劳肯干的万顺柱于是从市场的变化中寻找到了商机。他在扩大养殖规模、在集镇上开起了牛肉馆子的同时,还做起了牛贩子。“我到大理的永平、杉阳等地去收牛,然后喂上一段时间,再把牛卖到板桥或是大理永平,一进一出,一头牛的价格就有了很大提升。”万顺柱最得意的是,一次,他上午以2.68万元收的一头牛,下午就以3.58万元的价格被买走了,半天时间他就赚了9000元钱。哪里的牛价格便宜品质好,老品种牛与新品种牛的肉质在口感上有什么差别,哪种牛瘦肉率高等,只要一提起牛,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他说,养牛这么多年,他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凭着这些经验,他这几年的牛生意也做得不错。他说:“其实养牛也好贩牛也罢,关键得有想法得有眼光。如今政策那么好,发展生猪产业和肉牛产业都有政策扶持,而且市场价格也看涨,养猪养牛大有‘钱途’。”他估算了一下,每年他的餐馆可卖100多头牛,自己养的牛要卖30余头,再加上他贩的70多头牛,一年下来,仅养牛、贩牛这一项,全家的毛收入近200万元。他还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现在他养着3头能繁母猪,每头母猪一年能下2窝小猪,一窝以10头计算,每头60天的小猪可卖1500元钱,除去成本,仅卖猪崽他每年至少又有4万元的收入。
下一步,万顺柱还想再养30头牛。他说,水寨的自然条件好,很适合养牛,而且现在引进来的肉牛品种个大体壮,他现在的牛圈养不了几头牛,要扩大养殖规模先得把牛圈再扩大。“你见过近1吨的牛吗,前几天我宰过一头。你还听说过两头牛卖11万元吗,那是我弟弟家养的。”万顺柱的话里有掩饰不住的喜悦。
据了解,大石房村民小组59户村民几乎家家养牛养猪。马义聪说,外出打工是水寨乡的一项产业,但大石房村外出打工的人很少,尤其是近几年,实行整体搬迁后,村民把老房子改造成猪圈牛圈发展养殖业,一来解决了搬迁以后的生活问题,二来节约了养殖成本,再加上政府在培训、疾病预防、保险等方面对生猪、肉牛产业的大力扶持,群众的积极性都非常高。他告诉记者,就连村子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马顺民都养了2头牛、2只羊、1头毛驴,可见群众对发展养殖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和热情。
“现在有脱贫攻坚各项政策的扶持,只要肯动手、肯吃苦、肯动脑,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并不难”。马义聪道。(王曼华 李成忠)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